随着转入写作教学研究和亲临一线教学,问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终于在与一个六年级学生的妈妈的对话中找到了答案.
那一次家长的问题依然是"孩子读书很多,不会写作文,怎么办?"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孩子平时读哪些书呢?"
"我们一家都爱读书,所以他的读书范围很广,四大名著都读过,名人传记,时下孩子们爱读的沈石溪、杨红樱、曹文轩等的书也读,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孩子对写作还没有'开窍',否则没有理由连小学中简单记叙文都写不好.当然,跟他平时手懒不爱动笔写也有很大关系."她的这番有意无意的回答一下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明示".
是啊,读的大都是史书和名著,当然这些书籍对开阔视野和丰富文化知识有非常大的作用(即使对于一些读小说的孩子来说,他们也只是快意于情节,而忽略了对语言本身和写作技法的思考),但对于写作,尤其是中小学记叙文的写作来讲,直接帮助可以说微乎其微,孩子不会写作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此谓"阅读与写作无交集",正如"哥哥吃得再饱也不会解决弟弟的饿",这是其一.
其二,阅读和写作是两项不同的技能.阅读有助于写作,但阅读不能替代写作练习.不但要练习写作,还要练习有法.还好,近几年"汉语言结构功能与写作教学"的研究,在写作教学上有了大的突破.
然而,阅读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对中小学生的写作有直接的帮助呢?这依然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经典与名著当然要读,但经典与名著是深眠的种子,它们需要读者用轮转的日月浇灌和人生的阅历催化,才能赏到绚丽芬芳的花朵,难解眼前所需.如果让孩子读一些优秀学生的范文,虽说离他们近了,但又觉缺乏文学滋养,缺少阅读远见.这些"优美"的考场作文就如同孩子爱吃的"膨化小食品",有滋有味没营养.明知是"垃圾食品"又怎么推荐给孩子呢,心有不甘.正当我"满目山河空念远",犹豫是否"不如怜取眼前人"时,一批清丽典雅的散文向我姗姗走来,激动得我泪水盈盈.
我在整理历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的阅读文章时逐渐发现,那些被当作测试题目的散文都是被命题组的专家们精挑细选过的文章,其中有相当一批散文来自于当代的散文名家,不仅所选文章文字优美,笔法细腻,取材广泛,还充满了时代的正能量.还有,文中的文学技法非常实用、易学,便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们吸收和运用.
这些文章作者大多是肖复兴、秦文君、毕淑敏、龙应台、三毛、席慕蓉、林清玄、尤今等当代散文名士.这些文
章的审美取向也代表了国家对中小学写作水平的要求和方向(阅读测试题型中有不少题目是对写作知识和技法的测试),从而对作文的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阅读这些文章培养的语感对未来中考中提高阅读速度和习练阅读能力有直接的帮助.
现在的教育对老师有相当高的要求,只为考试去教书是误人子弟,不为考试去教书是不负责任.前者是舍本逐末的短期行为,结果是孩子赢得了考试,输掉了人生;后者呢,虽然做法对人生有益,但会令孩子无法很好的利用现有的社会规则,成了"人外人",这与教育培养"人中人"的目标有悖.培养孩子凌越于考试之上的思维和能力——用考试训练孩子对人生和事物的观察和实践——成为了我辈教师的追求.
这些人的文章是必读的书,但又不能作为读书的全部.这类文章便如饮食中的"五谷杂粮",温饱所需,不可或缺;但仅有"五谷杂粮"的饮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蔬菜、肉、蛋、奶等杂食和精食"."精食"便是文学经典、真正大师们(如鲁迅、林语堂、张恨水、钱钟书等)的作品;"杂食"是方方面面的知识类书籍."五谷杂粮"的书每日10页就够了,少了不足以身体所用,多了浪费有价值的时间和精力;"杂粮"和"精食"的时间能给多少给多少.前者令人存活,后者给人生活.
希望我对"五谷杂粮"的发现能对今天的孩子们有所帮助,我本人对这一发现还是比较快慰的.
带着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兴奋和老师找到难题"答案"的激动,我为孩子们编辑了这本《花影明月——中小学生必读散文》
适合中学生看的散文小说集(或优秀网站)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