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述类文本很难看懂,你们是怎么做的?求方法
语文论述类的课文其实就议论文,议论文都有三个基本的要素:1.论点 2.论据 3.论证
简单的点就是用有力的论据去论证论点,也是用论据去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首先就要把论点提出来,然后找论据,最好看如何论证.这样论述类的文本就做到心中有
数了,你就读懂读明白了.
议论类文本阅读有什么答题技巧?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证明什么):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是议论文的灵魂.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常见题目是:A、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B、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C、本文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怎样?
D、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E、对论点的评述.(这是开放性试题)
1)、一篇文章的论点有几个?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统帅分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他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a、有的文章把几个分论点综合归纳起来就是中心论点;b、有的文章几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2)、论点的特征: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包括肯定和否定),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
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内容上: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地表示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观点、态度.(包括肯定和否定)
3)、在什么地方寻找文章的论点?
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揭示了论点(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表明论点就是点明论题,论题只揭示议论的范围,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即论点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从常见位置寻找文章的论点,是我们的习惯做法.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就是文章的论点,还应通读整个文段,看文段的其他句子是否围绕这个语句来写,与这个句子有没有逻辑上的关系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4)、论点的呈现方式: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时是作者自己的话、有时引用名言表明);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
归纳、概括式:文中没有现成的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提取出文章的论点.5)、如何归纳提取文章的论点:找出论题,判断作者对此问题的倾向.观察根据论据与论点之间所具有的支持与被支持的逻辑关系,从中推断它所支持的观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
常见题目:A、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
B、这个论据(材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阐明什么道理、目的)?分析论据能不能为证明论点服务.
C、围绕论点补充论据.(这是开放性试题)
1)、哪些可作为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
事实:典型事例、史实、统计数字;
道理:一般都是经过验证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
2)、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论据用来支撑或证明论点,当文章只有中心论点时是直接支撑论证中心论点,当文章有分论点时则可能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但更多是在证明分论点后与分论点一起间接支撑证明中心论点.
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第一、 事实论据要确切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材料虚假或张冠李戴,都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
第二、 论据要与论点一致.(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第三、 事例论据要简洁凡与论点没什么关系的情节过程都是多余的.(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第四、 举例论证必须把事例的意义内涵与论点结合起来分析论述.
第五、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据间的关系: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3、论证(怎样证明):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题目:A、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B、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了……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a、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
b、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
3)、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三、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引论: 常见题目:引论部分有什么作用?
1)、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出中心论点.
2)、交代背景,说明写作的目的和原因. 3)、因事设问,启人思考.
4)、从日常生活现象落笔. 5)、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2、本论: 常见题目:本文的结构怎样?(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并列式.平列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往往有分论点.
2)、递进式.层层深入、步步发展;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注意顺序条理)
3)、对比式.正反对比. 4)、综合式.
3、结论:总结、号召、勉励、警示等.
四、议论文的语言:1)严密性;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3)词语的感179彩;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
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ü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ü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179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ü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ü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ü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选择题要怎么才能填好
看选择题与原文对照,注意:认真对照,看关键词
高考语文论术文本阅读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刘卿_学语文】博客 综合整理
《考纲》解读及说明
安徽新课标《考试说明》将"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作为高考语文科的必考内容,主要考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对文章结构、思路、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考查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判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般论述类文本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两大类文章.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一、设题形式
命题方式常是单选,4选1.命题人在编写选项肢时,文字表述不可能与原文完全相同;有时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后勾连的情况,这就容易造成选项模糊.选项模糊的主要类型有五种:
(1)范围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点".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过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答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忽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是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现实和设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选项在概念、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功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混为一谈.阅读中特别留意"如果""一旦""将要"等词语,从而做出准确判断.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选项设置.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5)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别,找准答案.
二、宏观把脉
答题时感觉模糊,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试题选项肢的表述,进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
1. 阅读自科文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新发现,或者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等.
2. 阅读社科文 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作者的观点与倾向怎样,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认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
3. 阅读文学作品 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景、物、理等,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等.
三、微察病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负向设置选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同学们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自己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技巧,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方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四、案例分析
(2009·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
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答案]D
[解题秘方] 原文第一段倒数第二句中,"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D选项将其绝对化.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答案]C
[解题秘方]A项第二段第一句话中,"从这个意义上",指上文中歌词作为交流的方式而存在,这是欣喜的原因,而不是因为时间长;B项第二段开头几句话强调"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而非唐诗;D项第二段结尾是"不见逊色",所以说"更为出色"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