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鉴赏小说要从哪几个方面(小说主题包括哪些方面)

admin 2021-03-24 56
鉴赏小说要从哪几个方面(小说主题包括哪些方面)摘要: 如何鉴赏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如果把语言所描写的内容比作小说的躯壳,那么主题则是小说的灵魂.阅读一篇小说,就要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

  如何鉴赏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如果把语言所描写的内容比作小说的躯壳,那么主题则是小说的灵魂.阅读一篇小说,就要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等),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思想意义.具体来说,把握小说的主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比如,要理解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就不能不了解鲁迅的思想,特别应该了解他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的思考,了解他与黑暗现实进行斗争的精神.鲁迅先生指出,《水浒传》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的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时代有关的:《水

  

  浒传》中的人物在反抗政府,而《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这一类书中的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大概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之故罢"(《鲁迅全集》).

  二、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194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形象,《红岩》中许云峰、江竹筠等形象,《老人与海》中老渔民圣地亚哥的形象,对他们进行仔细的分析,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比如《药》,华老栓勤劳善良而又迷信麻木,他的思想性格是那个对会里许多劳动者共有的,他的愚昧落后,是长期遭受统治者精神奴役的结果;而革命者夏瑜,则是一个革命意志十分坚定的革命党人,他是为了推翻残暴专制,给人民创造幸福而流血牺牲的.可结果竟是由华小栓来吃他的血.这说明革命者与普通民众之间隔膜是多么深!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三、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构成的.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作者对矛盾的看法.如分析《范进中举》情节的发展,就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范进中举》的情节,包括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中举前,胡屠户百般训斥范进是个无用的女婿,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且辱及他的老母.范进面对岳父的辱骂,无可奈何,只能甘受屈辱.范进中举之后的情节,则重在讲他喜极发疯,胡屠户则成了一条"变色龙",对女婿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送肉送钱表示祝贺,口称"贤婿""老爷",夸赞他是天上的星宿.地方乡绅也登门贺喜,送银又送房.这一情节,见出世态的炎凉.联系范进中举前后的情节,我们就不难理解小说暴露人们趋炎附势的嘴脸这一主题.

  四、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是歌颂白洋淀人民积极抗日的,但这种情感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渗透在字里行间.如当敌人的大船追赶水生嫂她们时,作者写道:"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在这里,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是不难看出的.五、从小说整体倾向看主题小说的主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正因为如此,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当然,有些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由于作者所描写的社会生活面比较广,作者在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往往是复杂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同一部小说的主题理解也常常不一样.阅读鉴赏中,小说主题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确定性的一面,需要认真思索,对比借鉴.(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中学)

  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指六个方面,具体如下.

  (1) 视角独到,以小见大.

  (2)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 心灵刻画,入木三分.

  (4) 情节安排,匠心独运.

  (5) 环境描写,烘云托月.

  (6) 虚构写实,相辅相成.

  小说的重要性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我要说的是上面的要素都缺一不可 情节 人物 文笔 像是人的五官一样 你能说哪个不重要或者哪个更重要,要写好小说这是多方面考虑的问题,首先开头要有新意 要抓住读者的眼球 这是第一步 要是开头写不好那么你的小说就失败了,因为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多少人能耐心的看完没有什么意思的小说,其次文笔的重要性是贯穿全文的,这是为了更好的配合情节的需要以及人物是塑造...以上只是一些小心得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短篇小说鉴赏方面的书籍,要有对小说很详细的分析

  小说阅读方法: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学习和鉴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当然要先明确小说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说(中国)发展阶段等相关常识.

  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215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如我们刚学过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艺术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既可正面描写,又可侧面烘托;既可进行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为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葛朗台与年龄不符的扑金器的行动"等,只有守财奴的他才做得出来.

  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习惯.我们从人物语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葛朗台句句话不离金钱、占有、交易,守财奴的个性特征展示无遗.

  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说是时、空的艺术,这里的空间主要指的是环境.环境是形194物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环境决定并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对全城的辖制.二者相互统一.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它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179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发《祝福》中年关祝福的景象,《母亲》中车站氛围的描写等.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最后尚需提到的是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不仅仅只为塑造人物服务,还有它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从解读故事到理解人物

  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读者在鉴赏小说作品时要遵循独特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作为叙事性文学文体,小说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一个一个的情节事件、一个一个的环境景物有机有序地组合而成.作为借助语言作塑造形象的媒体的文学文体,小说的这些系列形象是在鉴赏者的脑海里通过想象间接生成的.小说作家用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有序化、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小说形象.小说读者将通过读懂这一个一个的词语、理解这一句一句的语言,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小说作家描述的形象.所以,进行小说鉴赏的第一个前提是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他起码能认识2000以上的汉字,能根据词意和句意,通过形象思维在自己的大脑里复现小说描述的系列形象,并把小说系列形象联接为一个完整的有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是一种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综合作用下的对小说故事的总体直觉感受.中西小说发展的历史证明,小说"寓教于乐"的审美功能常常是通过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的故事来实现.具备了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在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总体地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的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一件一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生发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小说鉴赏者在了解了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小说故事中显现的小说人物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鲜明地表现出某一个性格侧面的特征,小说作家写进故事中的事情经过了严格的选择和提炼,这些材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突出的某一方面的个性.相当多的短篇小说、微型小说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写人的.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里表现出了矛盾的性格元素,概括出了生活中的复杂人物性格现象.有的小说人物在作品中展示了一个复杂的性格系统.一般的中长篇小说塑造的小说人物常常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在小说故事中描述的小说人物命运也有各种各样的遭遇.有的小说人物从顺境走入逆境,承受了人生的巨大灾难.有的小说人物从逆境走入顺境,概括着生活中的美最终要战胜丑.有的小说人物象张至璋的《路》中写到的狮仔那样,在短暂的故事时空里发生"灵魂搏斗",他从决定杀人到决定不杀人,生命意识在短短20多分钟里产生了相反的剧变.有的小说人物象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中的珊珊一样,15年来由清纯的美变为粗俗的丑,在一个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人物的外貌与性格出现了"质的渐变".

  无论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的历史命运,小说作家往往要在其中寄寓他对生活的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小说作家常常是把他主观上对人物的感悟以及想确立的作品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和曲折多变的人物命运来含蓄地传达.因此,符合规律的小说鉴赏是在鉴赏故事的同时欣赏小说人物形象.

  从体味细节到把握情节

  小说鉴赏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总体阅读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了.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从小说创作方面讲,作家生动、鲜活地刻划一个小说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就是要选择和提炼一批高质量的写人细节.小说人物产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没有掌握和提炼出若干个生动而典型的写人细节.人们一说起小说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典型人物时,往往就能想起若干个体现他的性格特征的细节.小说文体感的产生、小说与其它文学文体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小说细节的叙述与描写上,所以小说鉴赏在进入到"局部解剖"时,就应该欣赏作品精采的写人细节,体味写人细节的高质量与生动性,并为作家提炼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细节以及用如此精妙的艺术表达方法来再现细节而拍案称奇.

  如何欣赏小说的写人细节呢?小说读者可以根据这个写人细节的动作内容和外在形态迅速了解这个细节体现人物的"行为内容".但小说读者鉴赏细节绝不能停留在这肤浅的第一层面上.高质量的写人细节一般会在人物的"行为方式"上展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是做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作法.小说读者要从这一个写人细节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并由此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说,把一系列的细节联接起来就构成了一条有机的情节链,小说情节的实质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种细节连贯有序的艺术组合.小说情节有客观的内容因素,也有主观的形式因素.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小说情节的各个细节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说它又具有主观的形式因素,是因为小说作家并不按照现实生活的原有形态来排列组合,它根据小说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加以重新结构.小说情节的艺术时空相对于生活本来的时空来说已做了新的重建与改造.小说情节与现实生活的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小说作家对情节的构造和小说读者对情节的鉴赏.

  因为小说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要求小说作家设计的情节要真实,这种真实像亚里斯多德所说,它是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概括生活中许多同类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是按照生活的必然律,这个事件虽未发生,但其本质和规律决定了它可能会发生.如果小说情节里反映的生活事件,生活中虽然发生过,但它是生活中的支流或假象,不能体现生活中的全局和整体的真实状况,读者就会觉得这种情节不真实;如果小说情节反映的事件是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它超越现实生活太远,不能激发读者联想自己的生活,那读者也会觉得这种情节是虚假的.

  因为小说情节还来源于作家的主观创造,小说情节时空在作家的重建和改造下,以集中、新奇的形态来超越现实生活,形成对读者强烈的审美刺激.小说情节中的巧合、误会、悬念、对比、重复……等情节技法的出现,都是为了把读者熟悉的生活用新奇、陌生的形态来表现,实现小说情节"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审美境界.

  如何鉴赏小说情节?如何鉴赏小说情节"既真实又新奇"、"既出意料、有入情理"的情节境界呢?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情节要能概括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深层的心理内容,以这种相关性与概括性来激发小说读者的审美注意和审美联想.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要特别留意体味小说作家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有哪些机智的构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态和策略.

  要形成对小说情节鉴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以在大量的鉴赏小说情节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一些小说情节理论,在脑海里建立一些情节模型.小说情节因小说种类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模型.故事小说、人物小说、心理小说……有自己特殊的叙述模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也有自己富有个性的结构模型;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更有自己稳定的文体模型.

  譬如我们分别鉴赏微型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的情节时,就可以从它们最富有文体特征的情节模型入手进行拆解和组合.微型小说体微式短,它比较讲究在情节的尾部制造意外结局来给读者一种阅读震惊.为产生这种情节效果,小说作家常常要用到一种把误会和悬念叠加使用的"释悬曲转"模型.短篇小说的艺术时空比微型小说要阔大,但短篇小说又没有长篇小说那种全方位反映生活纵断面的优势,短篇小说的构思常常要通过重建新的艺术时空来机智地反映生活、表达主题.于是短篇小说的"时空交错模型"便应运而生.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写男主人公李鑫想去会见15年没见面的初恋女友,作品只写了李鑫在去吉林路的公共汽车上的一个事件的片断,但在这个"横断面"的叙述中,作家以李鑫的眼睛和心灵为线索,不断切入一些李鑫对15年前生活的记忆,待形成了"现实—往事—现实—往事—现实……"的时空交错模型后,作家突然让公交车上那个粗俗作做、令人生厌的妇女与十几年来让李鑫魂牵梦绕的清纯女孩珊珊重叠.突兀的嘎然而止的结局令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对人无情的重塑,体验到理想的美在世俗生活中的破灭.用新形态的、陌生化的艺术时空,机智地表达小说作家的立意和审美情趣,这是"时空交错"等短篇小说情节模型形成的原因之一.

  长篇小说有以《唐?吉诃德》为代表的"单线式情节模型";有以《安娜?卡列尼娜》为样板的"双线式情节模型";有以刘心武的《钟鼓楼》为试验文本的"橘瓣式情节模型"……长篇小说要真实、全面地并富有艺术感染力地反映纵断面生活,它的情节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有深度、有厚度地概括立体式的纵断面生活.为实现这个艺术目标,传统的长篇小说和当代的长篇小说都在探讨一个有艺术生命力的长篇情节模型——综合立体与线性的"串珠模型".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写了108 将的故事,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曲折、动人以至是惊险的191.作品用若干回写足、写透一个人,在这几个回书中,横断

鉴赏小说要从哪几个方面(小说主题包括哪些方面)

的、纵断的、现实的、历史的生活全面铺开,形成了以这个人物为核心的独立故事.每个人物独立的故事就像一颗完整的珠子.然后这许多珠子用一条艺术线索将它们连接组合.全篇的叙述按线性铺开,但每一颗珠子展示的人物生活又是立体的.这就是综合立体与线性的"串珠模型".这种长篇情节模型因其特殊的艺术优势和艺术功能直到今天还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果我们从这些情节模型来鉴赏小说,就会发现中外小说艺术发展过程中带规律性的现象,会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别的小说作品有更敏锐的鉴赏意识,有效地提高对小说文体的鉴赏水平.

  从分析主题到欣赏技巧

  小说鉴赏在进行到第二环节 —— "局部解剖" —— 掌握人物形象的内容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方法的同时,还是要启动一项这样的解读、分析工作: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艺术底蕴.文学的主题是文学作者在创作题材中提炼出来的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是从作品描写的具58容中概括出来的思想意义.小说的主题则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作家组合细节和情节是有意的、机智的,他把哪些细节有序地组合为情节链,他将哪些没有时空联系的事情连接在一起,完全受到他的创作意图和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的制约.小说作家这种有意的、机智的组合,使得细节与细节、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因果关系.小说读者在把握有着因果关系的细节和事件时,看出了小说作家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鉴赏沈宏的获奖小说《走出沙漠》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者要正面肯定、赞美的人物肇教授根本就没有出场.作品实际上写了一明一暗两件事,表面是叙述主人公"我"与迷路的三个考察队员坚决不动用最后一壶水,一直坚持到黄昏才走出沙漠,找到了绿洲.另一件是没有正面叙述的事,通过"我"两次的插叙读者才知道,考察队迷路时,最先倒下的是年纪最大的肇教授,但肇教授临死之前把一滴水都没有的真相告诉了"我",他要"我"把这壶沙当作水的假相一直坚持到最后才告诉大家.这明写的和暗含的两件事一经组合连接起来,读者就发现了两件事的因果关系—— 肇教授临死前把沙当作水的计谋,使整个考察队得救了.这一细节也用人物的牺牲作代价有力地刻划了肇教授先人后己的博大心胸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征.这个有因果关系的故事实际上也概括了人类生活一个真理——在任何逆境中人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精神,人没有信念和精神就不能战胜绝望.从这样的故事和人物里能读出这样的主题才算是真正的小说鉴赏.

  小说的主题隐含在小说的因果情节和人物描写里,这种对生活事件和人物命运的理性认识和小说作家的主观思想意图有直接联系,作家的思想认识和创作时的主观意图深刻地影响着小说主题的形成.但是,小说的主题又不直接等同于作家的创作意图.这两者有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复杂关系.有时,小说主题艺术地传达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就使得这两者基本相同.有时,小说主题并没有艺术地或者说是完全传达作家的主观意图,就可以说,是"小说主题小于主观意图".有时,小说作品因写活了人物,写透了事件,小说的人物和事件便按照自己的生活逻辑发展,他们有了自己的艺术生命,显露了一些连作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内涵底蕴,那么可以说这是"小说主题大于主观意图".小说主题与作家的创作意图之间的既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证明,小说主题包含着"形象客观"和"作家主观"两种成分;小说作家在表达主观意图时有参差不齐的艺术水平,这使得小说读者在鉴赏小说主题时会出现种种复杂的情形.

  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比较丰富、多义时,小说读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说主题,达不到高层次的鉴赏境界.有时甚至出现不能正确理解小说主题,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比较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内涵比较丰富、多义时,可能会出现小说主题鉴赏的超越和提升.小说读者不但领会了小说作家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发现和感受出了小说作家没有意识到、小说形象获得了艺术生命时滋生的客观内涵,小说人物、情节包孕的主客观思想都被小说读者领会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高明的、懂得小说鉴赏规律的作家会充分理解和高度评价小说读者这种出乎意料、令人惊奇的新发现、新领悟.

  鉴赏小说主题的高级境界是把握"小说母题".某一小说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同一主题,就形成文艺学中提及的"小说母题".这是对小说主题进行类型化分析和鉴赏的结果.发现和品鉴某一小说作家或某一时代的小说创作共同出现的"小说母题",并进一步将归纳到的"小说母题"与国外具有可比性的小说进行比较鉴赏、比较分析,就会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来欣赏小说主题了.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作品的"总体阅读"和"局部解剖"两个环节的鉴赏后,还需要从头至尾对小说作品再做一次"总体阅读".这一次总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确立的人物形象,印证自己对作品的主题感受和认识,对细节和情节作深化理解,在这些鉴赏阅读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体味作品的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这种对小说的艺术性体察很可能在第一次总体阅读和第二次局部解剖时就有感觉、有认识了,但是,作为对小说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鉴赏,需要在印证解读了小说的思想内容的同时,巩固和强化对小说作品艺术性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小说鉴赏的第三个环节 —— 第二次总体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体味和欣赏优秀小说的艺术技巧.小说的艺术技巧指的是小说作家在塑造性格和构建情节模型、提炼叙述语言等方面的技法因反复熟练地使用而形成的一种技能.艺术技巧是为表达小说内容(人物、情节、环境)服务的.小说的艺术技巧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塑造人物和设计情节的几个主要技巧.

  正面延宕与侧面衬托的写人技巧.在小说里塑造人物有两个最基本的技巧 ——让人物出场和不让人物出场.小说人物一旦在作品露面,小说作家就要集中艺术力量去写活人物.但是小说的篇幅永远是有限的,而刻划小说人物性格的材料却是无限的.要在小说创作中艺术地解决这一对矛盾,小说作家的技巧就在于:第一、他首先确定作品要表现的人物特征(个性、行为、语言、思想等),然后选择和提炼若干个材料(细节)去反复展示人物的这一个特征.这些材料可以是时空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同质异形"的细节.一个人物特征用两个以上同质异形的材料去反复表现,便构成了叙述延宕(或叫叙述重复)的艺术效果.

  有时作家要正面表现的人物不让他出场,小说腾出的篇幅主要用于写与他有关联的次要人物或有关联的物品细节,写次要人物在主要人物的行为影响下产生的心灵震荡和命运转折,写在物品细节上留有的主要人物的影响和效果.这就是侧写和虚写的写人技巧.于德北的获奖作品《杭州路十号》主要写一个待业青年"我"因无所事事而开了一个生活玩笑——把他的痛苦和绝望写下来寄给一个想象中的地址和人物—— 杭州路十号袁小雪. 谁知他真的收到了杭州路十号袁小雪鼓励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的信.并且,他每一个月都会收到类似的信和书.待他思想发生了转变去找袁小雪时,才知道,"袁小雪"原来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专家骆翰沙教授,他患骨癌已去世两个多月了,他在去世前还留下了一叠信嘱老伴每个月都给那个待业青年寄一封.骆教授作为一个作品要着力刻划的用自己的生命之火去点燃别人的生命之火的人物,在作品中根本就没有出场.作品正面描写的是骆教授的人品、胸怀对一个待业青年的影响和改造.次要人物的命运、性格的转变动力来自未出场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品德,这里面蕴含的审美信息足以激活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人物侧写技巧.

  多重突转与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在小说情节的有序组合和进行线性叙述时,小说作家为了实现小说情节的191性,他总想让小说读者猜不到他下一个情节内容和故事的结局,因此有意制造小说的两个情节之间发生相反突变的模型便得到了小说作家的青睐.小说作家在使用这种情节模型和技法时,他不仅是让小说情节作一次突转,而是让情节连续突转几次,使小说情节方向在突转了180度后,又突转180度,有时甚至是突转几次.陈建功的获奖小说《飘逝的花头巾》男主人公"我"本来对生活感到无聊和绝望,在女主人公沈萍的鼓励和示范下,他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开始向上和发奋;等到"我"考上了大学,去寻找"我"一年来一直梦牵魂绕着的沈萍时,情节却再次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突转——沈萍自己却走进了"我"千方百计要摆脱的堕落生活.情节再次突转,深刻地启迪着他们性格突变里包蕴的哲理.

  叙述对比本来也是小说设计情节模型的最常用到的技法,但不少的小说作家却把它熟练地用成一种反跌对比的技巧.小说作家在小说中不是设置一重对比的情节,而是设置两重以上的对比,让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发生交织错落的变化.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的阅读震惊就来自于这两重的反跌对比.主人公故意违规想让警察把他关进监狱以便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但他连续几次违规都未获得成功,待他最后听见教堂钟声和歌声心理产生了忏悔、准备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把他抓进了监狱.想进监狱而屡不成功,而不想进监狱准备重新做人时,却把他抓进监狱——这就是情节的反跌对比.设置双重以上的对比技巧,使情节的容量和包涵的哲理大大扩增,情节的可读性与191色彩便得到了有力度的强化.

  从钻进去到跳出来

  文艺鉴赏的特征与规律告诉我们,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产生审美情感交流,鉴赏主体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鉴赏客体中的情形,将自己的感情投射于鉴赏客体,并结合着自己的经历、知识、修养去想象鉴赏客体,与作者共同完成文艺作品的创造,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鉴赏.

  小说作品表现出来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使小说读者首先对小说作品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产生"可信赖的真实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他觉得小说里描述的故事和人物是生活中发生过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如果小说读者在阅读中觉得小说作品既无生活真实也无艺术真实,里面全是虚假的、歪曲的生活,那么可以断定,这种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不能成功地建立信赖与交流的关系,那么小说鉴赏活动就不可能启动.

  当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的"真实性认可"产生以后,小说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就会对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形成阅读的审美注意,他将留意小说故事如何发展,设身处地地想象小说人物的各种情境,全方位地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小说人物同悲同喜,为人物命运感喟概叹.他可能会在小说人物的性格、命运里发现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可能会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为人物寻找解释和预测,并为小说人物的命运印证了自己的解释和预测而产生由衷的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这种阅读愉悦和审美快感的产生又反转来使小说读者对小说作品进行反复地玩味,反复地体验,反复的欣赏.如果小说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没有投入自己的感情,小说鉴赏只能停留在理解词义和语句的阶段,读者积极的想象活动无法激活,小说鉴赏活动就不算真正开始.

  在小说鉴赏活动中,鉴赏者如果不投入自己的感情,就难以和鉴赏对象产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但是,感情如果投入太多,到了没有节制和任意泛滥的地步,这样的小说鉴赏就会走偏方向.即能跳入鉴赏客体中,投入感情以至与鉴赏对象产生共鸣,同时又能清醒地从鉴赏情感中跳出来对鉴赏的过程和结果作理性分析.这才是完整的符合鉴赏规律的小说鉴赏.

  "跳出来"的理性分析如何203作呢?小说读者在对小说作品作了"真实性认可"后进行"总体阅读",接下来的"局部解剖"就是想到这个完整的富有艺术生命的小说世界是作家虚构的,是作家对客观生活作了主观改造的结果,需要小说读者脱离共鸣的情境冷静地分析下列内容:小说作家塑造了一个什么类型、什么特征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概括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和生活底蕴?他在现实生活和小说历史中有没有典型意义?小说作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技巧去刻划这个人物?这种手段和技巧有无新意?和传统的手段和技巧联系及区别在哪里?同样的内容还可以追问情节和细节、故事与环境.这些理性分析的介入将出现真正的小说鉴赏,在冷静的分析和比较中,读者便可以准确地把握小说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格.

>>>>精品(文)实时阅读<<<<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teambuilding-cq.com/teambuilding/7443.html发布于 2021-03-2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前程书宫,小说,小说网,小说阅读,小说阅读网

阅读
分享